主旋律新唱法,让年轻人心有灵犀

撰稿人 影视透视

主旋律新唱法,让年轻人心有灵犀

在连续四个夜晚,时间跨度接近三小时的无间断演出中,国家大剧院内着雷鸣般的掌声,无一观众中途离席,全情投入于这场视听盛宴。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103周年华诞之时,大型历史谍战话剧《向延安》在国家大剧院连映四场,每一场落幕,都激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涟漪,不少青年观众在热烈的掌声中低语:“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佳作。”

市井烟火映照下的革命群英谱

《向延安》的故事帷幕自1937年淞沪战役的硝烟中拉开,聚焦于一群满腔热忱的进步青年启程前往延安的前夕。他们的初衷各不相同,有的仅为求学深造,有的纯属好奇跟风,更有甚者,仅因青涩爱恋……然而,在命运的波澜中,他们踏上了各自迥异的革命征途。

主人公向金喜,原计划在启程延安的前夜,却地以厨师身份潜入敌后,于四伏的上海滩,踏上了一条需要无尽隐忍的隐蔽战线。虽终其一生未得亲临延安,却以一种默默无闻却英勇非凡的方式,实现了心灵上的“延安”之旅。他的名字,成为了那个时代无数“市井”中的一个响亮符号。剧目巧妙融合上海方言的旁白与《永隔一江水》的旋律,如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流淌着细腻的情感,引领观众穿越至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见证每一个冲突与转折的高潮。

群星璀璨,共绘平民英雄画卷

本轮回演,李霆、李劲峰、孙翌琳等新血液的加入,使得这个集北京人艺、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及杭州话剧艺术中心精英于一体的剧组更加星光熠熠。在“伟大”与“平凡”并存、紧张悬念与浪漫诗意交织的舞台上,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至深的民众史诗。

诗性美学与现实主义的交响曲

话剧《向延安》改编自海飞荣获“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双年奖”的同名小说,海飞亲任,李伯男执导。作为“海飞谍战宇宙”首度登陆话剧舞台的力作,该剧不仅了海飞细腻入微的“人性叙事”风格,更将原作二十六万字的鸿篇巨制凝练为舞台上的三个小时精华。

海飞强调,《向延安》不仅是一曲红色赞歌,更是对青春与理想的普遍颂扬。它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时代青年的心弦。“每个时代,站在浪尖上的总是那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对于今天的中国青年而言,《向延安》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内心深处的追求与梦想。”

此外,该剧在舞台表现上大胆创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既深化了原著的诗性特质,又赋予了其现实主义叙事诗般的视觉美感,为主旋律的艺术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李伯男透露:“我努力寻找着解锁叙事结构的密钥,旨在营造一种‘工笔'与‘写意'并蓄的氛围——细节之处精雕细琢,而整体上则留白想象,这种平衡与调整,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方向。”

电影质感与舞台艺术的完美融合

舞台之上,一座巍峨的钟楼静默矗立,随转台旋转,幻化出各异场景,成为通往每个人心中圣地“延安”的象征。舞美设计师桑琦,以“四门开放”的设计理念,暗喻通往延安之路始终敞开。而大幕背后的光影交错,虚实相融,重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旧日风情,将舞台装点得宛如电影场景,诗意与真实并存,引人入胜。

观众反馈中,不少人提及,《向延安》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以细腻的情感线索为经纬,将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交织并进,逐步铺陈,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特别是剧中对青春与理想细腻而不着痕迹的描绘,激发了广泛共鸣,仿佛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追梦的身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柠檬电影 » 主旋律新唱法,让年轻人心有灵犀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