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高倩

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10月26日晚,一部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市曲剧团支持、西城区文化馆打造的全新北京曲剧《运河之畔歌未央》,以历史上的积水潭东岸万宁桥为线索,展现了科学家郭守敬的伟大贡献,并以艺术形式再现了大运河“最后一公里”的历史变迁。

随着“大戏看北京”的理念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作品将目光转向北京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舞台上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首都这座“演艺之都”,这些作品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

启迪灵感

多层次展现北京文化

“万宁桥不仅是大运河与北京中轴线交汇之处,也是《运河之畔歌未央》故事的发源地。”张帆表示。昔日的积水潭曾是繁忙的漕运码头,《运河之畔歌未央》通过挖掘历史文献,将郭守敬的光辉事迹呈现给观众。

将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为舞台作品,《运河之畔歌未央》并非孤例。今年,北京的舞台上已经涌现了多部类似的探索之作:北京交响乐团与琵琶演奏家赵聪合作首演了作曲家谭盾的《北京中轴龙脉之钟》;北京人艺的《永定门里》展现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社会变迁;北京舞蹈学院的舞剧《巍巍正阳》以北京唯一完整保存的城楼与箭楼为主题;音乐剧《北上》改编自徐则臣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反映了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当我们在运河沿岸调研时,深深感受到了大运河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它的开凿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就,更是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音乐剧《北上》的石路说道。艺术家们普遍认为,通过舞台作品来挖掘和展现文旅资源的价值,有助于更好地展示北京和中国的风貌。

最近,在第27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北京中轴龙脉之钟》作为开幕作品,展示了北京城的古今交融之美。

活用舞台

全面体验地域风情

在激发创作灵感的同时,北京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也为艺术作品提供了独特的表演空间。在八达岭长城、北京世园公园等地,《梦回长城·八方来鹤》《梦华·长城》《妫河夜画》等沉浸式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

随着“会馆有戏”品牌的推广,一系列定制剧目正在为古老的会馆带来新的生机。例如,颜料会馆推出了沉浸式曲艺剧《南城旧事——“老门神”》和互动剧《京城拍卖会》;湖广会馆也将在12月上演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

这些演出集多种文化和旅游体验于一体,成为人们深入了解北京地域文化的新途径。位于前门附近的颜料会馆周围,沉浸式互动剧《京城拍卖会》吸引了来自湖北的游客谢女士,她首次了解到北京曲剧的魅力。

在北京的城市更新与文旅融合过程中,此类项目的成功也为其他历史建筑的活化提供了范例。

政策扶持

全方位措施促进创作

舞台艺术的繁荣得益于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在通州区,由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项目”正在实施,该项目旨在促进原创剧本的创作与孵化。北京市曲剧团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出品的《运河遥啊谣》成为首个入选剧本。

此外,市文化和旅游局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剧本围读、排演等,鼓励市民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来,以此促进副中心的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除了副中心,全城范围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正在转化为舞台作品,加深与市民之间的联系。《运河之畔歌未央》由专业演员、文化馆工作人员及曲剧研习社学员共同演绎,体现了“政府搭台、专业引领、群众参与”的创作模式。北京市曲剧团副总经理周楠表示:“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加入到北京曲剧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柠檬电影 » 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高倩

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在10月26日晚的舞台上,科学家郭守敬的事迹通过一部名为《运河之端有片海》的新作得以重现。此剧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得到了北京市曲剧团的支持,并由西城区文化馆精心打造。该剧以万宁桥为叙事起点,讲述了大运河尾段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大戏看北京”的文化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戏剧作品开始聚焦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将那些沉睡的历史痕迹转化为舞台上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首都这座“演艺之都”,这些作品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激发创意

多层次挖掘首都故事

张帆表示:“万宁桥是大运河与中轴线交汇之地,《运河之端有片海》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段生动的历史画卷。”昔日,积水潭曾是繁忙的水陆交通枢纽,而今,《运河之端有片海》主创人员通过对史料的研究,重现了郭守敬的故事,并将其传递给广大观众。

将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舞台表演,《运河之端有片海》并非孤例。本年度内,类似的探索在北京屡见不鲜:北京交响乐团与琵琶演奏家赵聪合作,首演了谭盾的《北京中轴龙脉之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反映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变迁的《永定门里》;北京舞蹈学院的《巍巍正阳》以正阳门为背景,展示了从晚清至今的历史变迁;改编自徐则臣小说的音乐剧《北上》则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大运河的历史价值。

音乐剧《北上》的石路认为,大运河不仅是交通运输的动脉,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通过舞台艺术挖掘并展示文旅资源的深层意义,已成为艺术家们的一致追求。

在第27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北京中轴龙脉之钟》作为开幕作品,展现了北京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激活剧场

全方位体验地域风情

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仅为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也为艺术作品提供了自然的表演空间。在八达岭长城、北京世园公园等地,《梦回长城·八方来鹤》《妫河夜画》等沉浸式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

“会馆有戏”项目的推进为古老会馆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颜料会馆上演的沉浸式曲艺剧《南城记忆——“老门神”》以及互动剧《京城拍卖会》,均紧密结合了会馆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即将在湖广会馆上演的沉浸式音乐剧《金风玉露》,将进一步展现该会馆的独特魅力。

这些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北京人文风貌的机会。例如,在前门附近颜料会馆观看《京城拍卖会》的谢女士表示,她不仅享受到了北京方言的魅力,还首次了解到北京曲剧这一独特剧种。

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来看,北京正走在前列。《金风玉露》的制作人李东提到:“我们希望该项目能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古建筑保护提供一个范例。”

政策支持

全方位措施促进创作活力

舞台上的精彩表现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通州区,由当地文化和旅游局发起的“副中心运河题材原创创作及选题采风孵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该项目旨在推动运河文化的发展。北京市曲剧团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合作推出的儿童剧《运河遥啊谣》成为了该项目的首批作品之一。

另外,市文化和旅游局还推荐了多个剧本进入孵化阶段,涵盖从剧本创作到公众参与的各个环节,旨在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副中心文化建设之中,提高市民的文化参与度。

无论是城市副中心还是其他区域,文旅资源转化为舞台作品的过程都在不断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运河之端有片海》就是由专业演员、文化馆工作人员及曲剧爱好者共同演绎,实现了“政府搭台、专业引领、群众唱戏”的目标。北京市曲剧团副总经理周楠表示,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讲述北京的故事,也有助于推广北京曲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柠檬电影 » 演艺之都焕发新活力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