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翻红了?

在诸多描绘归乡情怀的中,我们常常看到主角们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重振故乡的故事。这样的理想场景同样也映射出对现实中的期盼:县级电视台能否真正实现“传递乡土之声,联通四面八方”的使命?这或许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翻红了?

近来,“县级电视台是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实际上,“拯救电视节目”与“拯救电视台”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自1975年甘肃省庄浪县购入首台黑白电视机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起,县级电视台的历史才正式拉开帷幕。在此之前,覆盖全国农村地区的广播站才是主要的传媒工具。

1955年起,国家开始在县级设立广播站,并逐渐构建了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有限广播网络。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以及电视机的普及,县级电视台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广播站功能。1983年,我国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电视台,并开始制作播出自制节目。

进入21世纪后,伴随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县级电视台也在不断寻求转型之路。“融媒体中心”这一概念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台”,县级单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自身作为主的地位,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

在2010年代之前,县级电视台的主要贡献在于地方性的思想文化传播。它们以播报当地新闻为主,辅以一些活动如点歌服务及影视剧联播等。尤其是在版权意识尚未普及的时代,某些县级电视台播放的内容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但随着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及监管加强,此类现象已不复存在。

然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与各类在线视频平台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现在,人们不再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或娱乐内容。对于县级电视台乃至整个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如何吸引观众关注并提高节目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当前中国共有约2844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除掉其中977个市辖区外,其余所有县级单位均设有相应的电视台。但是,这些县级电视台普遍面临着收视率低迷甚至难以为继的情况。部分地区电视台收视几乎为零,工作人员收入依赖于财政补贴,而近年来地方财政压力增大使得按时发放工资都成了难题。

这种困境并非仅限于县级电视台,许多省级电视台也同样遭遇类似困扰。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全年平均电视率仅为30%,而且这部分观众大多选择通过数字电视客户端观看影视作品,直接收看电视节目的人数少之又少。具体到县级电视台层面,其观众流失情况尤为严重。

当然也有例外,例如浙江湖州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在2023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惊人的6.67亿元人民币。不过,这样的成功案例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支持——安吉县当年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582.亿元人民币,财政总收入高达109.69亿元人民币。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雄厚以及开放包容的态度促成了这一成就。但对于大多数县级单位来说,想要复制这样的模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资源限制和同质化严重的节目内容,很多县级电视台陷入了恶性循环:资金不足导致只能依靠广告维持运营;低质量的广告又进一步损害了公众形象,形成了负面反馈链。此外,由于大部分县区面积较小,居民之间消息传播迅速,县级电视台提供的新闻往往缺乏吸引力。

因此,如何创造高质量的内容成为关键所在。在全国大约2099家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如果按照平均每家拥有58名员工计算,则该行业内从业人员总数接近12万人左右。庞大的人力成本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不小的负担。

02

目前中国智能移动设备数量估计超过12.8亿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国人都已成为新媒体用户。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份,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人,占全球网民总量五分之一。手机上网用户占比更是达到了96.3%。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并参与到即时分享当中。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无疑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衰退过程。除了少数老年人群体依旧偏好观看电视外,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转向了更加便捷灵活的新媒体平台。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广播电台及报纸杂志等领域。

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翻红了?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许多传统媒体机构正积极尝试向线上迁移,比如某知名广播电台就完全转型为商业化运作模式,推出了包括电子书在内的多种产品。即便是省级电视台也不得不紧跟潮流,将业务拓展至网络领域以适应数以亿计的手持设备用户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县级电视台未来的道路显得愈发模糊不清。尽管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生产内容可以避免错误发生,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难以吸引观众的关注。保守的创意理念加上单纯将电视视为信息发布渠道的做法,最终导致了传统媒体受众数量急剧减少。

曾经因为信息闭塞和技术落后而能够留住观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传统媒介所坚守的最后一片阵地正在慢慢消失。相比之下,那些具备一定规模的地方(省)级电视台尚有余力抵抗寒冬,但对于其他小型机构而言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如何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来增强自身竞争力?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促使具有前瞻思维的电视从业者踏上探索新路径的征程。

03

近日,上海东方卫视宣布将于10月14日起推出全国首个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首批展出包括《金猪玉叶》系列在内的12部精品短剧。此举被视为一种尝试打破现状的方式,即让原本只在网络平台上流行的热门文化产品也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据报道,截至目前为止已有近700家县级电视台停止运营或者关闭,另有接近2000家面临倒闭风险。这里提供一组数据作为参考:

2023年,虽然只有3亿多人口,但其国内电视机销量却达到了4000多万台。相比之下,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同期电视机销售量仅为3656万台,比去年减少了8.4%。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看电视,开机率持续走低,观众花费在观看电视节目上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省级到县级,电视台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

有人戏称现在的电视与互联网结合造成了“开机难”与“难开机”的双重困境。的确,这也是制约电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台电视机通常需要配备多个遥控器才能操作,再加上频繁出现的广告打断以及需要额外付费才能解锁的内容,让本就不多的老年观众群体感到十分不便。

长久以来,各地电视台节目呈现出高度雷同的特点,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相比于当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昔日被寄予厚望用来提升全民审美水平的传统媒体似乎陷入了尴尬境地。

广告商总是倾向于投资那些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平台。而对于已经失去大量观众的传统媒体来说,要想获得支持就必须注入血液,同时也要致力于打造受大众欢迎的优质节目,并简化观看流程。

引入微短剧等流行元素可能有助于激发人们对开启电视机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才能够赢得观众青睐?如何有效提升收视率?这些问题对于所有电视台,特别是那些正处于生死存亡边缘的县级电视台来说尤为重要。

国家曾倡导实施“四级联办”计划,旨在通过县级电视台实现“乡闻近里,见闻通达”的目标。但在新媒体时代下,这一理想是否还能继续实现呢?客观来看,并非如此。只是“见闻通达”的主体已经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之上,而真正应该承担此责任的县级电视台却未能跟上步伐。加之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看电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方式的价值正在逐渐减弱。

我们必须记住,任何文化传播的背后都是由一个个鲜活个体支撑起来的。若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文化建设,不仅会偏离初衷,还会造成人才流失,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翻红了?

正如我们在众多返乡题材剧中所见到的一样,希望现实中也能够涌现出更多富有才华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用实际行动为振兴当地文化事业贡献力量。让县级电视台重新焕发生机,恢复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这不仅仅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更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柠檬电影 » 村口大喇叭变网红,县级电视台真翻红了?

赞 (0) 打赏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